齐鲁网·闪电新闻12月10日讯 (山东经济广播 李佳臻)初冬时节,刺骨的寒意弥漫山东郓城黄河。在苏阁引黄闸室里,传来一阵急促交谈和金属碰撞声:“调整闸瓦间隙、弹簧长度、磁铁行程……”循声望去,只见一双紧握扳手的大手,灵活地在启闭设备之间紧固调整,短短76秒,设备恢复正常。
这双手的主人是全国水利行业首席技师亓传周,这套行云流水的手法是他的独门绝招——“制动器快速调整法”。看似简单的操作方法,源自于“亓师傅”33年与闸为伴的厚积与沉淀。
传承:一种精神的延续
千年古县,长河入“郓”,一个承载初心的地方。
亓传周是伴着黄河长大的一代人,他的父亲是地地道道的黄河“电工”,正是自小耳濡目染,亓传周对黄河事业有着难以言表的感情。在那个年代,尽管都说黄河人“远看像要饭的,近看像掏炭的”。但黄河在他心中的份量,如同他的祖辈一样,重如千钧。
黄河水,黄河人,一代一代永相传。
1989年,亓传周来到苏阁引黄闸管理所工作。第一次电气设备检修,看着配电柜复杂的电气元件和线路,摸不清头脑;第一次操作启闭机,流量和闸门高度匹配不了;第一次经历涵闸险情,束手无策。甚至最简单的启闭机制动器调整都无法独立完成。
“当时父亲从箱子里掏出了两本泛黄的书,他告诉我,虽然自己只有小学文化,但就是硬生生地把这几本电工教材“啃烂”了,作为黄河人,没有一股不服输的劲怎么行?”亓传周描述着当年的细节。
正是在父亲的教诲下,“团结、务实、开拓、拼搏、奉献”的黄河精神镌刻在亓传周内心,他从最基础的测流测沙学起,跟着老河工在操作现场勤学苦练,在无数个日夜里读书、绘图与记录数据……功夫不负有心人,1997年,亓传周在黄河委员会举办的闸门运行工技术比武中,夺得第一名。
坚守:一座水闸的守护
菏泽是黄河“入鲁第一市”,苏阁引黄闸则是黄河菏泽段第八座引黄闸,承担着当地农田灌溉、工业及生态用水任务。工作30余年,亓传周始终与闸为伴,守护着脚下的一方水土。
春节期间正是春灌供水的关键期,同时也是守闸人最忙的日子。当人们都在阖家团圆的时候,亓传周顶着寒风、冒着雨雪进行引水巡查,观察闸门前后水的流量变化,一遍遍地对测流设施进行反复查检。凭借对水势的精准判断,他连续多年圆满完成引黄供水调控任务。
岁月几经流转,在冰冷的闸洞下,在闷热的闸室里,在引水巡查中,亓传周始终诠释着坚守的意义,甚至有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。
1999年的寒冬,亓传周和往常一样,完成巡查任务后已是深夜,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宿舍,伴着炉子的暖意渐渐睡去。“第二天早晨,手脚不听使唤了,但意识还清醒。因为当时早8点前流量测验,于是我利用最后的力气打开了窗户”。回忆起当晚煤气中毒的经历,亓传周深有感触。正是因为这次“警钟”,他在工作中养成了严谨的习惯,设备的每一项检查、操作和维修都细致入微,创造了水闸安全运行“零事故”的记录。
培育:一个传技的平台
如何让水闸运行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?亓传周一直在思索。
多年的实践经验让他敏锐的意识到,针对水闸生产的关键难题进行技术攻关,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,只有把业务技能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,才能让他们在治黄事业的广阔天地中大有可为。
凭借在闸门运行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绩,2013年,“亓传周全国水利行业首席技师工作室”成立,致力技改革新、创新创效、人才培养,平台的搭建为技能人才培育注入了新的动力。
“依靠科学治理黄河,才是新一代黄河人的追求。”
亓传周带领工作室成员完成技改项目40余项,其中获国家专利14项、获科技进步奖、火花奖30项,为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。
近年来,经亓传周工作室培育的水工闸门运行工技能人才累计达3267人,高技能人才685人,其中39人次荣获技术能手、首席技师等称号,为更多青年技术工人提供了成长沃土。
今年52岁的亓传周从一名普通水闸工一步步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、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、全国最美职工、全国水利行业首席技师、齐鲁大工匠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………面对一系列荣誉,亓传周淡淡地说,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黄河职工,我想竭尽全力地做好每件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