妙笔生花迎祥瑞,缤纷年俗迎新春。为更好传承中国文化,让少先队员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,山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小学部四(3)中队的队员们开展了“红领巾寻访民俗非遗年”的主题活动。
让非遗动起来,让年俗浓起来。非遗年俗及文化,因其承载着的美好寓意,一直深受大家的喜爱。四(3)中队的队员们用多种方式寄托对幸福生活的向往,感受非遗带来的年俗年味。
剪窗花
剪窗花,作为我国的一项传统民间艺术,深受队员们的喜爱。队员们在春节期间亲自动手体验剪窗花、贴窗花,以此达到装饰环境、渲染气氛的目的,并寄托着辞旧迎新、接福纳祥的愿望。
画年画
画年画送祝福,更是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方式。队员们拿起五彩画笔,画出了寓意美好、喜庆氛围的新春图片。
贴春联
春联也叫门对、春贴、对联、对子桃符等,春联抒发美好愿望,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。在贴春联的同时,要在屋门上、墙壁上、门楣上贴上“福”字。春节贴“福”字,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。
放鞭炮
放鞭炮有着辞旧迎新之说,寓意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。人们常在过年的时候烧爆竹,而爆竹又有驱魔、辟邪、消灾的寓意,所以在后来的传说里,“年”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恶魔,而家家户户的爆竹声,就是为了驱赶“年”这种怪物。
看花灯
花灯,又名灯笼。灯笼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,在古代,其主要作用是照明,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,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,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,成为照明工具。受汉文化影响,在亚洲华人地区,许多国家的庙宇中,灯笼也是相当常见的物品。
花灯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,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。花灯是汉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,它酬神娱人,既有“傩戏”酬神的功能,又有娱人娱乐的价值,现代社会多于春节、元宵等节日悬挂,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,祈求平安。四(3)中队的队员们不仅去观看花灯感受浓浓的年味,还亲自动手制作了花灯。
赶年集
赶年集、逛文庙是北方地区过年的传统习俗。赶集多是为了筹备年货、沾沾年气。队员们也来感受一下浓浓的年味。
拜大年
拜年是中国传统的民间风俗。每逢春节,通过拜既表达相互间的祝贺与祝福,又有利于增进友谊和联络感情。新年的初一,人们都早早起来,出门去走亲访友,相互拜年,恭祝来年大吉大利。
队员们通过亲自参与到各种民俗活动中,进一步了解了春节丰富的文化内涵,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。在喜气洋洋的年味熏陶中,对春节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,也品味出中华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,感受到中华民俗文化的魅力,增强民族自豪感。
(山师大二附中建大校区小学部 供稿)